写在前面: 分级诊疗推动下,重症监护单元将成为未来综合医院的建设重点。之前笔者写过一系列文章结合重症监护单元布局设计相关实例,总结影响布局设计的相关因素,包括选址与规模、分区与流线、用房配置和用房设计要求,并提出常见的布局形式。本文着眼于重症监护单元的发展现状,总结重症监护单元设计的发展趋势。 01 当前医院重症监护单元布局特点 1 我国重症监护单元经历探索期、初步建立时期和快速发展时期 重症监护单元主要有战时集中护理站、术后恢复室、抢救单元三个历史原型。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探索重症监护单元建设,经历了探索、初步建立时期,病房形式从创伤病房、三衰病房,发展为专业的外科监护病房、呼吸监护病房,在90年代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重症监护单元数量快速增长。 2 设计指引把控总体设计原则,指标要求具有一定弹性 相关设计指引包括1995-2019年发行的11本法规与指南。通过统计分析,布局设计主要关注选址、分区流线、用房配置和面积指标要求,是其他建设要求的基础。总体上来看,既有设计指引把控单元内外的功能联系与感控分离的总体设计原则。 从具体面积指标上来看,相比英美国家针对各个用房详细具体的面积要求,我国面积指标要求相对宽泛,对病房面积提出最低面积要求,对辅助用房面积提出按病房面积的1.5倍配置,各类用房面积配比具有一定的调整弹性。 3 我国重症监护单元布局设计呈现多样化、随时代发展、因地制宜的特点 本系列文章选取了广东省内不同时期、不同建设类型的9家医院12个重症监护单元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根据不同建筑平面条件,布局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从平面分区来看,大体分为医疗区与辅助区。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分为单入口单廊式、多入口单廊式、三入口复廊式、三入口环廊式等。从用房布置上来看,主体医疗区内病房、护士站与其他治疗支持用房组成单面式、双面式、三面式与中心式;员工支持用房紧邻主体医疗区布置,细分的办公教学用房与医护生活用房组成集中布置、相邻布置与相离布置;污物处理用房独立隔离布置;家庭访客用房与其他用房形成相邻布置、相离布置与内嵌布置的形式。 随着时代发展,重症监护单元布局发生转变,从单入口形式逐渐发展为区分医护、患者、污物、访客的多出入口形式,从单廊式逐渐发展为复廊、多廊的形式,污物廊从出现到消失,体现了不同时期设计理念的影响。 面积指标统计分析反映了相关设计指引的弹性要求的特点,辅助用房配置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实际建设过程中着重满足病房空间需求,随着年代发展,床周面积呈现上升趋势。其他各类用房根据医院实际需求配置,有较大的弹性调整余地,存在因地制宜建设的情况。建设高水平、高标准的重症监护单元,还需对用房配比提出更具体的要求,据统计,病房、治疗支持用房、员工支持用房、污物处理用房、家庭访客用房的普遍比例分别为52%、16%、24%、3%、5%,可结合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4 总体规划、空间组织、用房配置、空间规模是布局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重症监护单元布局设计从医疗行为和感控要求出发。总体规划方面,考虑与手术室、洁净病房等相似洁净要求的医疗单元集中布置,满足与医技科室、普通病房的便捷联系。空间组织方面,按功能分为家庭支持区、员工支持区、病人护理区、污物处理区,按感控要求分为常规区、辅助防控区、防控区、污物处理区;根据人、物工作流程特点,划分病房、医护、访客、洁品、污物流线。用房配置方面,分为病人护理用房、治疗辅助用房、办公教学用房、生活支持用房、家庭支持用房、污物处理用房。重症监护单元布局从南丁格尔式开放式病房继续发展,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单侧布置、双侧布置、三侧布置和中心布置的形式。空间规模方面,根据所处的建筑平面条件进行评估,建筑自由度较高的平面床均规模较大。 02 医院重症监护单元未来发展趋势 1 关注健康舒适的人性化布局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重症监护单元布局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从原有的“以患者为中心”逐渐转向“面向患者、家庭和医护人员改善布局设计”,关注重症监护单元中的不同类型的使用人群,主要布局设计方法包括引入自然采光与自然景观,关注私密性设计,增强布局高效性。 01 引入自然采光与自然景观 重症监护单元是紧急救治的场所,患者、医护人员、家属都有较大的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影响身心健康和医疗救治能力。自然光和自然景观的引入,能有效改善这种情绪。 目前患者和医护人员对自然光的需求较为强烈,病房、医护办公室等主要停留空间应注重引入自然的需求。病房设计中,去除外部环廊,病床临窗布置,做到一床一窗。医护空间设计中,尽量保证医护办公室、休息室等医护停留时间较长的空间靠外墙布置,没有条件的医疗单元可利用内天井间接采光。 02 私密性设计 重症监护单元是多人集聚的场所,使用人群容易受到干扰,影响使用体验。对于患者而言,应注重床周空间的隐私保护,在开放式病房中保证床间距要求,使用隔墙或床帘与护士站、其他病床相对隔绝,有条件的医疗单元可全部设置单间病房。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应考虑办公教学用房与其他区域相对分离,形成相对安静的工作环境,保证医生集中精力完成治疗方案。对于家属而言,应考虑设置空间合适家属等候用房,不同家属之间保持合理的社交距离;谈话间的设计保证谈话内容的保密;有条件的医疗单元还可设置单间家属休息室。 03 紧凑布局 紧凑布局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步行距离。 护士站的设计是高效性设计的重点,中心护士站应设置于适中位置,保证视线畅通;医护人员配置充足的情况下,也可设置分散式护士站和集中讨论区,减少步行距离,使医护人员更专注于患者。 2 关注可续发展的弹性化布局设计 医疗需求的增加、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引起单元规模的扩张、内部布局的调整或临时病区的新建和改扩建,主要手段包括应对功能转变需求的可变性设计和应对快速建造需求的模块化设计。 01 可变性设计 比较简单的可变性设计方法是预留空间作为未来床位拓展空间,如下图所示,在床位不足时,可将隔墙拆除,增设一个监护床位。 图1 广州医科大型附属三院谭兆楼CCU (来源:自绘) 突发传染病疫情时,普通重症监护单元需临时改造成符合感控要求的监护单元,对原有分区进行重新梳理,改为“3区2带2通道”,即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2处缓冲带、患者通道和医护通道。为应对功能调整需求,在前期布局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平战结合“需求,设置独立的医护廊道,预留缓冲间和卫生通过间的改造空间,实现临时的功能转化。 以东阳市人民医院ICU改造为例,加设隔墙分离患者流线与医护流线,利用过道和库房改造为二次更衣间与缓冲间,形成医护流线环线,分离洁净区、半污染区与污染区,保护医护人员安全。 图2 东阳市人民医院ICU应急改造 来源:http://news.zhuyitai.com/20/0304/ 2e66688604c8422987cab19a7bab7698.html 02 模块化设计 应对快速建设需求,模块化ICU发展为以集装箱为载体的拼接式ICU,和以活动板房为载体的拼装式ICU。 集装箱发展为注重标准化与预装,有利于现场拼接,适用于使用时间更长的临时建筑。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国际组织CURA提供了利用集装箱的负压重症监护病房的设计CURApods,可以组成依附于医院的重症单元或独立使用的重症野战医院。 图3 CURA pods的原型和组合方式 来源:https://curapods.org/ 在医护人员缺乏、重症患者过多的情况下,集装箱式ICU等独立式重症监护病房无法适应医患比过小的情况,由活动板房建成的开放式病房则是更优的选择,兼顾建设效率和护理效率要求。2019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新建的火神山、雷神山及各地的临时收治医院的ICU大多也采用了活动板房的建设方法。与普通重症单元相比,为提高护理效率,这类临时新建的医疗单元不另设单间病房,整个病房为负压病房,采用隔板对各个床位进行分隔。为保证医护人员安全,在清洁区设置医护廊道,通过进出强制性卫生通过间进行分离。 图4 2020火神山ICU平面分区图 来源:http://kuaibao.qq.com/s/20200221A0BCIV00?refer=sp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