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又称试管婴儿,是指通过精子和卵子在体外人工控制的环境中完成受精,并把体外受精的胚胎移植到母体后获得子代的过程。特别是近几年,因为包括生殖实验室条件、IVF专家的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日趋成熟,新生儿的活产率得到了显著提高[1]。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基本流程 IVF-ET是一个复杂的程序,涉及几个不同的步骤:药物治疗(刺激);卵母细胞及精子的收集;胚胎发育;胚胎生长管理;胚胎评估;胚胎保存;胚胎移植;早期妊娠支持直到健康的孩子出生。所有这些步骤对于确保成功结局同等重要,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挑战和局限性。 临床上改善IVF-ET结局 — 提高累计活产率 近几十年的科技进步扩大了IVF-ET的可及性,并提高了最终的妊娠结局。另一方面,在生殖实验室中同样出现了革命性的创新技术。 胚胎生长管理 体外受精形成的受精卵在植入母体前,通常需要置于胚胎培养箱中培养3~5天[1]。培养箱可为胚胎体外生长发育提供所必须的适宜温度,气体,光照,湿度等多种因素[2-4]。 在胚胎的体外发育过程中,IVF专家会根据胚胎的发育潜力进行评估,选择活力最强的胚胎植入母体子宫内[5]。然而对胚胎的评价、筛选需要进行连续、多次的显微观察,这对传统的培养箱而言极其不便:从培养箱中取出胚胎进行检测会使其脱离适宜的培养环境;且繁复的操作过程也使得检测次数有限,结果不够全面、客观。 应运而生的time-lapse培养箱够弥补了传统培养箱的局限性,为胚胎检测带来3大变革:1.将传统的断点时间观察变为连续观察,从根本上提升了胚胎评估的基础;2.原位检测最大程度的减少了环境改变带来的干扰;3.更多的图像获取数量,更多的时间节点设置,更多的个性化设置满足IVF专家的不同需求[6,7]。 大量研究结果证实time-lapse技术显著地改善了胚胎利用率和质量,提高了最后的妊娠结局[7-9]。一项随机对照研究[8]共纳入608名接受体外受精的患者,并对time-lapse和传统培养箱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time-lapse培养箱组在第3天显示出更高的可移植胚胎比率(61.65%),而且第3天可移植胚胎数量和优质胚胎的数目更多。 一项Meta分析对5项临床研究(包括1637名随机患者)的结果进行了分析[7],结果发现,与传统技术相比,使用time-lapse技术的继续妊娠率较高(39.9%vs. 51.0%,合并比值比OR=1.542 P<0.001);新生儿活产率相较于传 统技术也显著增加(31.3%vs. 44.2%,OR=1.668;P=0.009)。 胚胎冷冻 在IVF-ET中由于促超排卵的应用,一个周期回收的卵泡,经受精发育形成的胚胎在移植后会有剩余,剩余的胚胎可进行冷冻储存,如移植失败,就可在下个自然周期或HRT周期移植,以提高一次取卵的妊娠率[1]。 另外胚胎冷冻还可以合理限制移植胚胎数,减少多胎妊娠率,对于因各种原因不宜新鲜周期移植者,在以后进行冷冻胚胎移植,减少周期取消率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 大量研究结论均证实了胚胎冻存移植无论对普通人群还是PCOS人群,在持续妊娠率、新生儿活产率、安全性等方面显著优于鲜胚移植[10-13]。一项随机对照研究[10]结果显示,冷冻胚胎组的持续妊娠率高达80%,显著优于鲜胚移植组。 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胚胎冷冻技术是玻璃化冷冻技术,它是将收集的胚胎转化为玻璃状固体以便安全保存用于再一次移植的过程[14]。然而人工玻璃化冷冻存在一些挑战,例如对技术人员的要求极高[15]。因此理想的冷冻化过程是通过标准化步骤,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错误的可能性,确保胚胎始终以最安全的方式处理。 研究结果同样证实了自动化玻璃化冷冻与手工方法相比较,胚胎存活率可接近于手工玻璃化冷冻,但是自动化玻璃化效率更高[16]。 总结与展望 总体IVF-ET结局取决于治疗周期的每个阶段取得的成功。生殖实验室技术的自动化、标准化能够显著提高胚胎可利用率及胚胎质量、冻存胚胎的复苏率,能够降低人为操作差异,提高可重复性,精确控制每个环节从而提高累积活产率,对每一个新生命负责。 参考文献 1. 实用生殖医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 Swain. JE, et al. Fetility and sterility .2016,105(3):571-581. 3. Bontekoe S,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2. Issue 7. 4. Schultz, Richard M.2007,104(37):14547-14548. 5. 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人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实验室操作专家共识.生殖医学杂志.2017;26(1):1-8. 6. Chen minghao et al, J South Med Unlv.2015,35(12):1760-1764. 7. Pribenszky C, et al, Reprod Biomed Online..2017 Nov;35(5):511-520. 8. Wu L,et al. Hum Fertil (Camb). 2017 Jun 9:1-8. 9. Adamson GD, et al. Fertil Steril. 2016 Feb;105(2)_369-75. 10. Coates A, et al. Fertil Steril. 2017 Mar;107(3):723-730. 11. Gomaa H, et al. JBRA Assist Reprod. 2016 Mar 1;20(1):3-7. 12. Maheshwari A, et al. Fertil Steril. 2012 Aug;98(2):368-77.e1-9. 13. Z.-J.Chen.N Engl J Med 2016;375:523-33. 14. Konc J,et al. Biomed Res Int. 2014;2014:307268. 15. Rienzi L, et al. Hum Reprod Update 2017;23(2):139-155. 16. Tammie K Roy, et al, Human Reproduction.2014 Nov; 29(11): 2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