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麻醉气体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生育有不良影响,如吸入较高浓度的麻醉气体会引起流产,并可产生慢性氟化物的中毒,可影响遗传(包括致突变、致畸和致癌)及其他影响如白细胞减少症等。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和健康学会(NIOSH)建议手术室环境中氧化亚氮不能超过25mg/L,卤代麻醉药不能超过2mg/L。
麻醉废气污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麻醉废气在体内蓄积后,可能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心理行为改变、慢性遗传学影响以及对生育功能的影响等。
(1)对心理行为的影响:麻醉废气污染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心理行为,包括听力、记忆力、理解力、读数字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等产生影响,尤其在过去采用乙醚开放式麻醉中影响明显,手术室中弥漫的强烈的乙醚气味刺激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味觉,同时也产生困倦症状,其心理行为受到极大的干扰,乙醚开放式麻醉技术的应用使手术室麻醉废气污染的程度大为降低,基本消除了对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即使在无排放装置的手术室,麻醉废气如N2O达6000mg/L和氟烷达10mg/L也不足以让人员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但手术室工作人员偶尔出现头晕、头痛不适等症状仍可能与手术室内麻醉废气污染有关。
(2)慢性遗传学影响:临床普遍采用的卤代类吸入麻醉药绝大部分以原型随呼吸运动排出,极少部分经肝脏代谢为非挥发性氟代谢产物由尿排出,较短期的接触使用,一般不致影响机体的健康。手术室工作人员长期接触微量麻醉废气后,可导致麻醉废气在体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机体健康的浓度。并可能产生慢性氟化物中毒和遗传学影响(包括致突变、致畸和致癌作用)。
(3)对生育功能的影响:麻醉废气对手术室女性工作人员的生育功能影响,近年来备受关注。孕期妇女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环境,导致自发性流产率增加、婴儿畸形率增加或非自愿性不孕率增加等。不过对此观点,学术界尚有不同观点。
(4)其他影响:动物实验表明,长期接触微量麻醉废气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和肝、肾、脑病变。氧化亚氮还能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手术室工作人员出现的偏头痛、散发性肝炎、肌无力、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也可能与长期吸入微量麻醉废气有关,但尚未在临床上得到证实。
手术中麻醉废气的排放,建立完好的排放系统,使用密闭良好的麻醉机减少泄露。根据麻醉种类及手术大小合理安排手术间,孕妇和哺乳期工作人员尽量不安排进手术间工作。
(1)降低麻醉废气污染:降低手术室麻醉废气的污染,应从造成麻醉废气泄露或污染的各个环节着手。主要包括: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麻醉机并进行定期检测,防止气源管道漏气。可采用低流量密闭式静吸复合麻醉,选用密闭度适宜的麻醉面罩,往蒸发罐加药的过程中防止麻醉药散落等。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对麻醉废气污染问题的重视,并加强责任责任制管理也是降低麻醉废气污染的重要环节。
(2)增加麻醉废气排污设备:改善手术室的通风条件,将泄露的麻醉废气尽可能排放到室外;采用麻醉废气吸收器或将麻醉机的废气连接管道排放至室外是加强麻醉废气排污的有效措施;麻醉废气排除系统是目前最有效的排污设备,可使手术室麻醉废气的污染减少90%以上,也是现代手术室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有不少医院的手术室已装备了麻醉废气排除系统,但大多数手术室连麻醉机废气排放的简单设施都未得到落实,国内对麻醉废气污染的重视以及排污设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3)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手术室工作人员当中,年轻的女性护士占了大多数,手术室护士每日工作在残余麻醉废气的污染环境当中,工作时间国内平均约为6.5h/d或更长。除强调孕期或哺乳期妇女通过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以减少接触麻醉废气外,还应该通过加快手术室的工作效率,合理安排补休或采取工作岗位的轮换等措施,以尽量减少每一位工作人员在麻醉废气污染环境中的滞留时间。手术室麻醉废气对身体的危害尚未得到确切依据的证实,但并不能排除长期接触可能导致的潜在的致病危险,因为这种潜在危害可能具有迟发性,呈轻微缓慢发展,甚至到后代才会出现影响。因此采取预防和改善排污措施应引起高度重视。长期在手术室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女性工作人员应对这些麻醉废气的污染和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并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
手术中电刀切割、电凝肌肉、脂肪组织产生烟雾焦味,可引起烦躁、头痛、头晕。关节置换术中的骨水泥异味使人头痛,甚至发生过敏反应。
防护措施:选择产烟少、噪声低的电刀。术中提醒手术医生边切割用吸引器吸除烟雾,减少空气污染。用真空离心搅拌骨水泥减少气体挥发对人体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