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手术室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防止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保证。诸多手术室院感管理难点困扰着我们感控人。今天,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邢亚威老师将对“手术室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控制”这个专题从手术室的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和空气净化设备的管理、科室管理与质量控制、及其他环境和物品消毒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相信对我们感控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2.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
3.《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4.《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5.《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6.《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1.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回收至CSSD集中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的管理方式;如院区分散、CSSD分别设置,或现有CSSD面 积受限,已在手术室设置清洗消毒区域的医院,其清洗、消毒或灭菌工作集中由CSSD统一管理,依据WS310.1〜WS310.3进行规范处置的也属集中管理。
2. 医院对植入物与外来医疗器械的处置及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应以制度明确相关职能部门、临床科室、手术室、CSSD在植入物与外来医疗器械的管理、交接和清洗、消毒、灭菌及提前放行过程中的责任。-----《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3.2》 2017.6.1执行
手术室在器械清洗、 消毒及灭菌中难点
1.复用无菌物品处理各环节的关键参数,包括回收、清洗、 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储存发放、使用等信息,实现可追溯;
2.设备设施:压力水枪、压力气枪、超声清洗装置、干燥设备、绝缘检测仪、应配有水处理设备。
重复使用手术器械清洗的清洗质量
包括冲洗(使用流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体表面污物过程)、 洗涤(化学清洗剂的清洗)、 漂洗和终末漂洗。
目前国内外医院在开展医疗器械的压力蒸汽、环氧乙烷等方法灭菌时,所设置的灭菌程序、参数等都是以器械彻底清洗为前提的。如果被灭菌的器械不能保证清洗质量,即使灭菌程序正确、参数指示 合格,该器械仍然达不到灭菌要求。所以重消毒、轻清洗。
a.清洗用水:应有自来水、热水、软水、经纯化的水供应。自来水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规定;终末漂洗用水的电导率≤15μS/cm(25℃);
b.冲洗、洗涤、漂洗(冲洗、洗涤、漂洗时应使用软水) 终末漂洗(经纯化的水对漂洗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最终的处理过程);
• 终末漂洗用纯化水或无菌水对消毒后的内镜进行最终漂洗的过程—《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
• 应采用目测或使用带光源放大镜对干燥后的每件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检查。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处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功能完好,无损毁。
• 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应重新处理(质控) ;器械功能损毁或锈蚀严重, 应及时维修或报废。
• 带电源器械应进行绝缘性能等安全性检查。
• 应使用医用润滑剂进行器械保养。不应使用石蜡油等非水溶性的产 品作为润滑剂。
• 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并 记录检测结果。
a.宜首选干燥设备进行干燥处理。根据器械的材质选择适宜的干燥温度,金属类干燥温度70℃-90℃;塑胶类干燥温度65℃-75℃。
b.不耐热器械、器具和物品可使用消毒的低纤维絮擦布、压力气枪或 ≥95%乙醇进行干燥处理。
c.管腔器械内的残留水迹,可用压力气枪等进行干燥处理。
d.不应使用自然干燥方法进行干燥。
• 带电源器械应进行绝缘性能等安全性检查。
《Surg Endosc》 发表的结论十分令人震惊:“2008年8月,我们测试了226个器械(165个可重 复使用的和61个一次性的), 发现33个(15%)器械有绝缘失效问题。可重复使用器械(19%, 31/165) 比一次性器械(3%, 2/61;P< 0.01)更容易发生绝缘失效。当评估可重复使用的评估时,发现71%具有至少一个具有绝缘失效的器械。在常规检查绝缘故障的医院(19%, 25/130) 和没有常规检查绝缘故障的医院(33%, 7/21;P=0.16) 之间,可重复使用仪器中的绝缘故障发生率相似。在8个(25%) 可重复使用的仪器中发现多于一处的绝缘失效,其中3个可重复使用的仪器有两个绝缘缺陷,4个可重复使用的仪器有三个这样的泄漏,1个可重复使用的仪器有四个故障位置。就绝缘失败的位置而言,器械的远端三分之一(54%, 25/46) 比中间或近端三分之一更常见(P<0.05)。”
• 包装
1.手术器械应摆放在篮筐或有孔的托盘中进行配套包装。
2.手术所用盘、盆、碗等器皿,宜与手术器械分开包装。
3.剪刀和血管钳等轴节类器械不应完全锁扣。有盖的器皿应开盖,摞 放的器皿间应用吸湿布、纱布或医用吸水纸隔开,精细器械、锐器等应采取保护措施。
4.压力蒸汽灭菌包重量要求:器械包重量不宜超过7kg,敷料包重量不宜超过5kg。
5.纸塑袋、纸袋等密封包装其密封宽度应≥6mm,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 口处应≥2.5cm。医用热封机在每日使用前应检查参数的准确性和闭合完好性。
•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不应作为物品的常规灭菌程序,应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专门用于处理立即使用物品的压力蒸汽灭菌过程)。采用快速程序灭菌时,也应进行化学监 测。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采用快速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指示物,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规定条件下培养,观察结果。
•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的生物监测方法 管腔生物PCD的监测方法观察结果。灭菌管腔器械时,可使用管腔生物PCD进行监测,应将管腔生物PCD放置于灭菌器内最难灭菌的部位(按照生产厂家说明书建议, 远离过氧化氢注人口,如灭菌舱下层器械搁架的后方)。
我们现在用的一类卡, 目的是指示是否在灭菌因子中暴露,仅此一个标志。它不能作为灭菌是否可靠的监测依据。
a.无菌物品存放区环境的温度、湿度达到WS310.1的规定时(温度低 于24℃,相对湿度低于70%), 使用普通棉布材料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14d。
未达到环境标准时,使用普通棉布材料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 不应超过7d。
b.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30d;使用一次性医 用皱纹纸、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180d;使用 一次性纸塑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180d。硬质容器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180d。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应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 的规定。
洁净手术部(室) 和其他洁净场所的设计应遵循GB50333的要 求。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 (GB50333-2002)(GB50333-2013)新要求:
4.0.2 (6):温、湿度不达标的不应超过5天/年,连续2天不到 标不应超过2次/年。
本规范将各级手术室温度由22℃~25 ℃ ,修订为温度21℃~25 ℃;相对湿度一律定位30%~60%(原规范 Ⅰ、 Ⅱ40%~60%, Ⅲ 、 Ⅳ定为35%~60%)。
1. 新风机组粗效滤网宜每2d清洁一次;粗效过滤器宜1月~ 2月更换一次;中效过滤器宜每周检查,3个月更换一次;
亚高效过滤器宜每年更换。发现污染和堵塞及时更换。末端高效过滤器宜每年检查一次,当阻力超过设计初阻 力160Pa或已经使用3年以上时宜更换。
2. 排风机组中的中效过滤器宜每年更换,发现污染和堵塞及时更换。
3. 定期检查回风口过滤网,宜每周清洁一次,每年更换一次。 如遇特殊污染,及时更换,并用消毒剂擦拭回风口内表面。
4.设专门维护管理人员,遵循设备的使用说明进行保养与维 护;并制定运行手册,有检查和记录。
手术室、产房、导管室、新生儿 儿科病房、人流室、治疗方式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ICU、血液病区室、换药室、血透、化验 室、消毒供应中心、普通 病房、感染性疾病科:
应建立职责明确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小组人员职责明确,并落实。科室负责人为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第一责任人(主任、护士长)。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①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结合本病 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②根据本病区主要医院感染特点,如主要侵袭性操作,制定相应的医 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流程,并组织落实。( 防控SOP)
③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进行本病区的医院感染监测,并应定期对医院感染监测、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做好相应记录(质控) 。
④负责对本病区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⑤接受医院对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做好相应记录。
为了将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减小到最低,根据《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特制定降低手术室血源性暴露风险措施SOP
降低皮肤接触风险的措施
1) 采用 “免用手”技术,因为任何锐器不能同时由两个人触摸;避免手术中经手手传递锐器。
2) 保证锐器或针具在传递过程中能经过一个 “过渡区域”安全传递;将锐器放置到过渡区域时要通知。过渡区域可以是一个盘子、腰盘 或手术区的指定区域。
3) 确保解剖刀和锐利针具不被遗落在手术区域,但负责擦洗的护士 应迅速将手术人员及其助理堆放在 “过渡区域”的物品清走。
4) 在缝合时尽可能使用工具而不是手指来牵引或握持组织。
5) 使用器械处理针具和转移手术刀。
6) 要求非利手或助手远离针具和锐器。
7) 在缝合前时移走锐器;缝合时使用工具而不用手指来打结。
采用替代设备与程序降低皮肤接触的风险
1) 消除不必要的锐器和针具,如使用适宜的电灼器、钝化针具和 U形针具等。
2) 使用带有刀片回缩处理装置的或带有刀片废弃一体化装置的手术刀,以避免装、卸刀片时被手术刀伤害。
降低血液与皮肤直接接触风险的措施
1) 如果怀疑或确认手套被刺破,如可能则擦洗,一旦安全容许应尽快更换手套。
2) 外科手术延长时,即使没有怀疑或确认手套被刺穿,手术人员及其助理也应定期更换手套。
3) 如果腿或脚有可能被污染,则应确保用防渗透的手术衣或围裙将腿覆盖,穿防渗透鞋,尽量选用高腰套靴,在手术单上提供 “收集袋” ,以降低腿和脚被污染的风险。
4) 手术结束后,在病人离开手术室之前,确保彻底清洁病人皮肤上的血迹。
减少眼睛和其他面部接触的措施
使用护目镜保护眼睛粘膜免受污染。护目镜可以防止溅洒伤害(包括侧面溅洒) 而不造成视力损失和不适。如果手术过程中存在血液 溅洒的风险,包括气溶胶或其他潜在的传染性物质时,应当考虑使用面罩。也可选用同时保护眼睛和面部的个人防护用品。
1.产妇分娩后医疗机构胎盘的处理,根据卫政法发【2005】123号规定:
产妇分娩后胎盘应当归产妇所有。产妇放弃或者捐献胎盘的,可以由医疗机构进行处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胎盘。如果胎盘可能造成传染病传播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告知产妇,按照《传染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的有关规定进行消毒处理,并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置。
2.对于死胎和死婴的处置,按照《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与产妇或其他监护人沟通确认,并加强管理;严禁 按医疗废物处理死胎、死婴。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死胎、死婴, 经医疗机构征得产妇或其他监护人等同意后,产妇或其他监护人等应当在医疗文书上签字并配合办理相关手续。医疗机构应当按照 《传染病防治法》、《殡葬管理条例》 等妥善处理,不得交由产妇或其他监护人等自行处理。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殡葬管理 条例》 等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原则: 符合功能流程合理、 洁污流线分明
• 应根据药品说明书的要求配置药液,现用现配。
• 抽出的药液和配制好的静脉输注用无菌液体,放置时间不应超过 2h (营养液);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不应超过24h。
• 无菌棉球、纱布的灭菌包装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应超过24h;干罐储存无菌持物钳使用时间不应超过4h。
• 碘伏、复合碘消毒剂、季铵盐类、氯己定类、碘酊、醇类皮肤消毒剂应注明开瓶日期或失效日期,开瓶后的有效期应遵循厂家的使用 说明,无明确规定使用期限的应根据使用频次、环境温湿度等因素确定使用期限,确保微生物污染指标低于100CFU/mL。连续使用最长不应超过7d;对于性能不稳定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配制后使用时间不应超过24h。
• 盛放消毒剂进行消毒与灭菌的容器,应达到相应的消毒与灭菌水平。
1. 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部(室)、 产房、导管室等部门的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 时去污与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 毒液擦拭,作用30min,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1000mg/L~2000mg/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
2. 被病人血液、呕吐物、排泄物或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中水平以上消毒方法。对于少量(<10mL)的溅污,可先清洁再消毒;对于大量(>10mL)血液或体液的溅污,应先用吸湿 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然后再清洁和消毒。
3. 拖布( 头) 和抹布宜清洗、消毒,干燥后备用。推荐使用脱卸式拖头。
1 .手工清洗与消毒
1.1 擦拭布巾清洗干净,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1.2 地巾清洗干净,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 毒液,干燥备用。
2. 自动清洗与消毒使用后的布巾、地巾等物品放入清洗机内, 说明进行清洗与消毒,一般程序包括水洗、 烘干,取出备用。
3. 注意事项
按照清洗器产品的使用洗涤剂洗、清洗、消毒、布巾、地巾应分区使用,实行颜色标记。
不应将使用后或污染的擦拭布巾或地巾重复浸泡至清洁用水、使用中清洁剂和消毒剂内。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手术方面 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 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 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手术中管理要求:
(1) 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 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 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 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 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 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5) 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6) 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7) 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 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预防SSI,手术室能做些什么?